找到相关内容370篇,用时29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禅定修证系列之一——禅定之种类

    ;非无想者,谓非如无想及,一切诸想皆悉灭。唯有微细想,缘无相境转,故名非想非非想)此七解脱,于所观法,要离彼地烦恼障染,方始修习。今观彼境,为除障,起神通功德得自在故。⑧想受灭(即)...想定和)等。这里侧重说明五现见等至和二无心。  (一)五现见等至:是见道以上的圣者修习五种观行,能亲所见、明了见,故名现见等至。圣者于修道所断烦恼,制伏对治有二:初不净观,为令贪欲不生现行,以四...

    如 吉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251239666.html
  • 禅定修证之禅定种类

    所有处之想,及识处以下有所有想,名非有想;非无想者,谓非如无想及,一切诸想皆悉灭。唯有微细想,缘无相境转,故名非想非非想)此七解脱,于所观法,要离彼地烦恼障染,方始修习。今观彼境,为除障,起神通功德得自在故。⑧想受灭(即)解脱——修习暂背弃受想,令离障。(后更详解)  (二)八胜处:(1)内有色相观外色少——以色界定观于欲界有情诸不净相,及少分资具之好、恶、胜、劣,于彼诸相能随意...

    吴信如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451141135.html
  • 佛教里如何理解“苦”

    及心所。这里所讲的行苦,是指极微细的意识状态,一般人如果能修到无想天,或是修到无色界的非想非非想处,此时,虽然已经没有物质的色蕴,已经没有情绪等的心理活动,但是仍在三界之中,还是有一个心意的生灭起伏和迁流变化,行苦依然在运作。入,往非想天,即停止六识的心心所法,极长七日不出,亦名灭受想定。至第四果,出三果,便离五蕴盛苦。   若以三苦和三界相配而言,欲界的众生,都具有苦苦、坏苦、行苦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5/05331481254.html
  • 问:佛教里如何理解“苦”?

    极微细的意识状态,一般人如果能修到无想天,或是修到无色界的非想非非想处,此时,虽然已经没有物质的色蕴,已经没有情绪等的心理活动,但是仍在三界之中,还是有一个心意的生灭起伏和迁流变化,行苦依然在运作。入,往非想天,即停止六识的心心所法,极长七日不出,亦名灭受想定。至第四果,出三果,便离五蕴盛苦。 若以三苦和三界相配而言,欲界的众生,都具有苦苦、坏苦、行苦的三苦;色界的众生是在禅定中,只有...

    佚名

    佛教问答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fjask/2009/07/17391685298.html
  • 八识心王正解

    、无想定中,它都是不断的,所以说它“恒”;但是成为俱解脱的阿罗汉以后,他入了定时,第七识是会有少分消失的;到了入涅槃时,第七识则是永灭无余,所以它又不是遍一切时的。末那识从无始劫来就一直在审度一切法,包括睡着无梦乃至闷绝、死亡、无想定与中,一直都是如此,不曾有丝毫改变,恒常存在地审度一切法,所以说它“审”。  末那识从无始劫来就一直保持这种思量作主——遍计执性,分分秒秒都不休息的,它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125749740.html
  • 《大智度论》之禅波罗蜜(上)

    涵盖范围极广,欲界定、未到、四禅、四无色、般舟三昧、首楞严三昧等均可称为三昧。3   (三)三摩钵底(samāpatti,梵、巴同):汉译“等至”、“正受”、“三摩跋提”……。是从平等持心而到达境,多用于四无色或九次地。   (四)三摩哂多(samāhita):汉译“等引”。平等引发或引发平等,依定力引生身心安和平等之意。   (五)心一境性(梵:cittaikā...

    厚观法师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8/11350889889.html
  • 入行论释·善说海 讲记(164)

    方面?请具体解释。最终你可得出什么结论? 879、为什么说阿罗汉入只是一种暂时性的涅槃?你所希求的什么样的涅槃?为什么?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! 顶礼文殊智慧勇士! 顶礼传承大恩...虫食芥粒内空。”声闻缘觉证悟的空性十分微小,就像是被小虫吃剩后的芥子内的空间一样。 然而按照小乘观点,阿罗汉是最高的境界,他可以入很长时间的。比如迦叶尊者在鸡足山即是入于,加持色身一直...

    索达吉堪布 宣讲

    |入行论|善说海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08/08/00343325284.html
  • 《成实论》中三心的理论

    ”,是佛教中极为殊胜的一种禅定。在此禅定中,行者能够除一切烦恼,止息种种的心识活动,“者,心灭无行故名。无有别法犹如泥洹”。[17](p289)  “若直说行者得,则一切事讫,当知为证泥洹时诸烦恼,不说心、心数”。[18](p339)这里论主认为行者证得后,烦恼永断。但是并不是说从此心与心数完全除,真正除的是烦恼心。在法心的状态下,虽然烦恼暂灭,但是还会有重生的...

    常蕾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6440661073.html
  • 恒强法师:《佛法概论》听课笔记第九讲

    阿罗汉成就了,同时依靠所得的慧力断烦恼。   慧解脱:阿罗汉没有成就,但仅依靠无漏慧而断烦恼。   两者的共通点:依靠无漏慧而断一切烦恼。区别在于:俱解脱是成就了而慧解脱没有成就。   ,又称想受灭,又称圣,是惟有圣人能成就的,是九次第中最高的。进入这种,没有想行所和受行所。并不是所有的阿罗汉都成就了。如《杂阿含?一二一二经》说五百阿罗汉中,只有...

    恒强法师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5/21484877152.html
  • 人生的起点和终点(二):寿终正寝

    瑜伽师地论》中,弥勒菩萨特别提出来五种无心地,叫“五位无心”,就是极睡眠无心、极闷绝无心、无想定无心、无想天无心、无心。你们还记得吧?这个心是指第六意识,不是指末那识和阿赖耶识哦!所谓见闻觉知,...定力。可是能修到无想定很不得了,一般人还做不到呢。 第五种,“无心”,也叫灭受想定。大阿罗汉,想受皆灭,把思想、感觉都了,超越心理及物理状态,叫做,是大阿罗汉境界。灭掉了...

    南怀瑾

    |南怀瑾|临终|生死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09/06/13275984164.html